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儿童多动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疾病。主要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等。一般来说,儿童多动症在7岁前表现出来,8-10岁为疾病高峰期。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1、遗传因素

  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症,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状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有明显的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患病率高,且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这也是引发多动症的病因。

  2、环境的因素

  儿童多动症的诱因还有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3、脑组织器质性受损

  大约85%的多动症患儿是由于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母亲孕期疾病:例如像高血压、肾炎、贫血、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例如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出生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有上述情况的儿童,发生多动症的机会多,这也有可能引发多动症的病因之一。

  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也有一定的关系。(铅、汞、镉)中毒是比较流行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有多动,所以这一儿童多动症的诱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生物因素

  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更新较慢。美国哈佛大学最新医学研究发现,患有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影像图比正常儿童暗,也就是由于统管注意力和执行大脑中枢神经指令功能的前额叶抑制系统的缺陷,才导致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温馨提示

  当你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常情绪异常,伴有说谎,破坏甚至逃学时等,作为家长的您就不能不去为孩子做一下是否患有多动症的诊断。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多动症危害孩子的健康。多动症的危害极大,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在刚刚过去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那一天自闭症患者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为什么会得自闭症呢?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自闭症儿童长大后会怎样?如何治疗自闭症?这些都是我们都想知道的。

  为什么会得自闭症

  自闭症的病因至今不明,各方面的研究表明,主要与遗传因素、母亲孕期病毒感染、毒素影响等生物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双胞胎中一个患了自闭症,另一个患病的可能性也较高。有些自闭症儿童还常常伴有其他的遗传性疾病。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另外,发现自闭症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有过病毒感染的比例较高;以往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对该病的发病也有很大的关联,认为自闭症的父母倾向个性孤僻、感情冷漠,但现在认为这种说法没有充分的根据。当然,这些因素对孤独症的预后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健康个性的父母,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自闭症患者诊断标准

  1、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为主要表现,这种损害一般在3岁之前已经出现,诊断标准上特别强调了“具有质的损害”,说明并非因为正常发育范围内的延迟,也并不是因为和其他人缺少交往机会引起的。比如对父母没有情感依赖,与人交流时没有眼神交流,常被人认为“冷血”。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2、语言发育有问题,交流时只会简单的几个词,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分不清“你”、“我”、“他”。

  3、行为刻板,兴趣面窄,会在很长时间重复做一个动作,且在别人对其矫正后有恼怒的情绪。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4、对某些奇怪的物体产生依恋。他们可能对一只杯子、一块砖头很依恋,走到哪都要揣在身上。正常的孩子听到好听或可怕的声音后,都有反应,但自闭症患儿就恰恰相反。

  自闭症儿童长大后会怎样

  自闭症儿童到了成人期,个体差异极大,以往对自闭症的结局持悲观的态度,但现在发现部分孤独症儿童到了成人可以有很好的社会功能,能从事一定的职业,但也有部分孤独症患儿终身需要他人照顾。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但是对那些智力、言语能力低下的儿童,家长也不能轻言放弃,要给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以帮助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如何治疗自闭症

  自闭症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可以送孩子进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更要注重家庭参与。主要对患儿的注意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及语言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训练中,可以结合言语和物质的奖励,如训练孩子的视线与其他人接触,一次成功后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因为收效甚微而半途而废。

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

  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

  2、异常行为的矫正。

  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