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面怎么做好吃 揭开阳春面的来历之谜

  面条是我国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面条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面,如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台湾牛肉面等等等等,数不胜数。而在我们上海,最有名的应该要算是阳春面了。红汤、白面,宽汤上漂浮着星星点点绿色的小葱花和小蒜叶末儿,有点小清新。面如其名,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外地人也许会对阳春面不屑一顾,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阳春面不就是一碗清汤光面么,有啥好稀奇的?可是对于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人来说,魂牵梦绕的就是那碗清汤光面。它是童年的记忆,是故乡的味道,也是心中永远留存的那份爱。

  现如今要在上海吃上一碗正宗的阳春面,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不记得有多少年没吃到过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可能是因为一碗阳春光面的利润实在太小,比不上各种浇头面赚的多,店家根本就无心来精心制作,所以现在能吃到的真正只是一碗清水光面而已,没有浇头是无法下咽的。

  制作阳春面有几个关键:一是面要细而筋道,软硬湿度,不能一煮就烂;二是面汤要宽,可以奢侈地用高汤,也可以平民化用清水,但必须是红汤,酱油不可少,千万别省钱,得用点好酱油;第三点最关键,一定是要用猪油,阳春面那令人魂牵梦绕的香味全来自于它。看似清淡的清汤白面,实际上精华都在猪油里,而且这猪油必须用本地的小香葱来熬。要想做好一碗阳春面,熬猪油可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

阳春面怎么做好吃 揭开阳春面的来历之谜

  猪油材料:猪肉肥膘、小香葱。

  做法:

  1 猪肥膘洗净切小丁,葱切段;

  2 肥膘丁和葱段放入锅中,倒入1杯清水烧开;

  3 中小火继续煮至肥膘变成透明状,水分慢慢蒸发;

  4 转小火继续煮至水分完全蒸发,肥膘开始出油;

  5 肥膘逐渐体积变小变干,颜色也变成金黄;

  6 关火捞出油渣,将猪油过滤后倒入干净无水的耐高温可密封的器皿中;

  7 冷却后可密封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阳春面怎么做好吃 揭开阳春面的来历之谜

  阳春面材料:鲜切细面、猪油、盐、生抽、香葱

  1 香葱、小蒜叶切碎备用;

  2 在面碗里放入适量盐和生抽,倒入开水或高汤,加入2小匙猪油;

  3 用一个大煮锅,加入清水大火烧开;

  4 将1-2人份的鲜切面抖散后下入锅内,用筷子拨散;

  5 水再次烧开后转中火,用筷子拨开面条;

  6 煮至面熟捞出面条,在漏勺上沥去水;

  7 将面条三折后放入面汤碗中,撒上香葱末和青蒜末即可。

阳春面怎么做好吃 揭开阳春面的来历之谜

  阳春面的来历

  阳春面又称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开洋葱油拌面 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北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用来拌面。葱香浓郁与众不同,很受欢迎,流传至今。

  阳春面的来历典故:有个电影叫霓虹灯下哨兵,其中有一场戏,里面出现敲竹筒的声音,那就是旧上海穿街走巷叫卖阳春面和馄饨的担子。电影里童阿南的妈妈出去就是去叫了一碗馄饨,想请解放军战士吃的,但等她叫了馄饨回来,解放军战士已经走了。这种面摊是面对社会底层老百姓的,也很方便。那个时候的阳春面担子一头是一锅汤,里面有2-3根筒子骨,这锅汤料是很鲜美的。担子的另外一头是下面条的锅。面条一般用的很细的龙须面,或者是很薄的小宽面叫韭菜叶。下面的时候锅里也放几根鸡毛菜,碗里先放好汤料,然后把面条撩起入碗,同时也放入几根鸡毛菜,或者放入少许葱花香头。一碗宽汤的阳春面就好了,注意吃阳春面必须碗大汤多,俗称宽汤。很早以前一碗阳春面是十文钱,人们常把十月称为小阳春,所以上海话里把十也隐喻为阳春,从而就把这碗面也赐予了一个很雅的名字------阳春面了。这就是阳春面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