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广东中药》Ⅱ。《岭南采药录》:白桂木,入药用其根亦可。

  【拼音名】Guì Mù Gān

  【别名】狗果、夏暑果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白桂木和桂木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2.Artpcapus nitidus Trec.subsp.lingnanensis(Merr.)Jarr.[A.lingnanensis Mer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摘取成熟果实,切片,晒干。

  【原形态】

  1.乔木,高达10m,全株有乳汁。树皮暗紫色,成薄片剥落;小枝被略紧贴的柔毛。单叶互生,2列;叶柄长l-2.2cm,有短毛;托叶线形或狭三角形,长约2mm,被毛,脱落后有疤痕;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7-22cm,宽3一8.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嫩叶常为羽状浅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例脉7一9对,与细脉交织成网脉在背面突起。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单个腋生,倒卵形或棒状形,长1.5-2cm,直径1-1.5cm,总花梗长1-2cm,被浅灰色短柔毛;雄花有花被片4,分离,线形或匙形,长1mm,密被微柔毛;雄蕊1,花丝长椭圆形,花药椭圆形。聚合果近球形,直径3-4cm,黄色,干时褐色,被短毛,表面有不明显、宿存的乳状突起,萼片近轴部分分离,结果时约12枚;果柄长3.5-6.5cm,被短柔毛。花期春末夏初,果期秋季。

  2.桂木与白佳木的区别在于:叶片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聚合果直径达5cm,鲜时红色,干后褐色,被绒毛;种子10-15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低海拔的温暖山区、路旁、林缘或疏林中。

  2.生于低海拔的山地、林缘、多栽培。

  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2.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1)白桂木 肉质聚花果呈类球形,外表面灰绿色至茶褐色,常被锈色绒毛。已切成片块者直径约1.5cm,边缘皱缩不平,切面肉质肥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内有众多细小瘦果,瘦果心形或卵形,黄色,藏于肉质体内。气微,味酸、微甜。

  (2)桂林 与白桂木粗似,主要区别:聚花果较大,直径2-4cm,厚约5cm。

  【性味】甘;酸;性平

  【归经】肺;胃;肝经

  【功能主治】生津止血;开胃化痰。主热渴;咳血;吐血;衄血;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热咳血,吐血,衄血,喉痛;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