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急救知识

  一、流鼻血

  医学称“鼻衄”,多由于“肺燥血热”,引起鼻腔干燥,毛细血管韧度不够,破裂所致。小朋友大多活泼好动,经常无意间会伤鼻子,引致流鼻血。此外,他们亦可能因好奇将异物塞进鼻孔,令鼻黏膜破损。上述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所流出的血量很小,无须过份担忧。

  流鼻血处理方法:

  1.在止流之前应先将血块擤出,以免因伤口无法闭合而无法止血。

  2.用手指捏住部分的鼻肉,持续压紧五至七分钟,可帮助止血。

  3.坐直,以免血液流到喉咙。

  4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

  5.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6.将流血一侧的鼻翼推向鼻梁,并保持5~10分钟,使其中的血液凝固,即可止血。如两侧均出血,则捏住两侧鼻翼。鼻血止住后,鼻孔中多有凝血块,不要急于将它弄出,尽量避免用力打喷嚏和用力揉,防止再出血。

  7如小朋友经常流鼻血,需告家长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

  二、擦伤

  只是表皮受伤,俗称“破皮”。伤势一般比较轻微。

  1、对于很浅、面积较小的伤口,可用碘伏、酒精涂抹伤口周围的皮肤,然后涂上抗菌软膏,或暴露,或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包扎好,小的创口也可贴上创可贴。

  2、如果擦伤面积大、伤口上沾有污物,则必须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如果没有生理盐水,可用清水冲洗干净伤口,然后用碘伏涂抹伤口及周围组织,再涂上抗菌软膏。

  3、如果受伤部位肿胀明显、渗血较多,最好及早到医院外科门诊治疗。

  三、裂伤:明显出血尽早清创缝合。

  裂伤包括割伤,全层皮肤裂开,伤势往往比擦伤要重。小的裂伤,如果无明显出血,伤口干净,可以外涂碘伏,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或贴上创可贴。至于有明显出血的大的裂伤,或是脸上的伤口,他按上述方法初步处理后还应及时到医院外科门诊就诊,尽早进行清创缝合,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

  四、刺伤:首先判断是否残留刺伤物

  小朋友被细长的玻璃片、针、钉子、刺刀、木刺等所刺后留下的伤口一般较小且较深。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因此应尽早到医院处理。 送小朋友去医院前,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处理:

  1.首先要了解伤口是否残留有刺伤物,如果没有刺伤物,可以首先挤压伤口,让它流出一些血液,再外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外涂碘伏。

  2.如果仍有残留的刺伤物,可以用消毒后或火烧后的镊子取出,再按上述方法处理伤口。

  五、烧烫伤:流动清水冲洗伤口

  当小朋友被火焰、热液、热蒸气或热金属等烧伤或烫伤后,应首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15~30分钟,以快速降低皮肤表面的热度。如果有衣服粘在伤口上,应泡湿衣服后,再小心将其除去,必要时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或暂时保留粘连部分,尽量避免将水泡弄破。然后可用清洁干净的床单、布条或纱布等覆盖孩子的受伤部位,不要在受伤部位涂抹牙膏、酱油等,这些对伤口的愈合帮助不大,还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并且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和紧急处理。

  外用消毒药品教你一一识别

  一般的儿童皮肤破损,宜选用刺激性小、浓度较低的药物,颜面部伤口宜用不含色素的消毒液。

  1、红药水:即2%汞溴红溶液,有杀菌、消毒、防腐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2、双氧水:即过氧化氢,可消毒杀菌,但浓度大,易灼伤患处皮肤。主要用于污染重、窄、深的伤口,用于已有一定感染的浅表局部伤口时,血液、脓液等会降低其杀菌力。

  3、酒精:医用消毒的酒精浓度为70%~75%。主要用于皮肤消毒,有刺激性,使用时眼睛应避免接触,酒精也不能用于破损皮肤及糜烂或有渗液的部位。

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

  4、碘伏:为碘与聚醇醚复合而成,可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对于擦伤、裂伤、挤压伤、烧烫伤等一般外伤效果好。与碘酒、酒精相比,碘伏刺激性疼痛较轻微,更易于被小朋友接受。

  六、脱臼、骨折

  首先在情急之下不要摇晃小朋友的身体。为避免小朋友再度跌倒受伤,应帮助其坐下或躺下,检查是否有其他伤处,并检查远端脉搏,通常以坐姿最舒服。

  1、固定脱臼、骨折部位是减轻疼痛最佳的方法,自救的方法可用杂志,厚报纸或纸板托住手肘,另外使用三角巾,将手肘固定在胸部,就可以避免肩关节的活动,减少疼痛。

  2、检查脉搏:在伤侧距离心脏的远处摸脉搏,例如手肘脱臼检查桡动脉,肩部脱臼检查肱动脉,足踝脱臼检查足背动脉等,并在病患伤肢的指甲上,施压後放松,测其恢复正常颜色的时间,正常值应小於两秒,若摸不到脉搏或指甲颜色恢复很慢,表示受伤严重或固定包扎的力度太紧,必须加以放松。

  3、检查远端运动及感觉功能:要求小朋友自行摆动上,下肢体,触摸病患手指或脚趾,视其是否能辨识清楚,若患者意识不清,则轻轻掐患者观察其疼痛反应情形。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的几个基本的急救知识,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为解答广大网友在生活中的更多疑问,我们整理了最专业的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