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社会环境造成我们感染鼻窦炎的几率越来越大,也有很多鼻窦炎患者走进了治疗的盲区,无法根除病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鼻窦炎的盲区和如何有效治疗吧!

  盲区一: 自行诊疗 药物治疗效果甚微

  鼻窦炎初期患者一般都采取鼻腔局部用药、口服药等疗法。局部用药减轻鼻窦粘膜肿胀,使鼻窦内的脓液更易流出,口服药杀菌消炎,但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一般只能控制症状,药物无法深达病灶位置,鼻窦粘膜更是药物无法达到的位置,故服药无法治愈。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引起药物性鼻炎。 

  盲区二: 病急乱投医 不诊就治

  在选择鼻窦炎的治疗方法之前,首先必须对患者鼻窦进行全面的诊断,弄明白是哪里发炎。很多患者,一般都说“我有鼻窦炎”,但要问他到底是哪个鼻窦发炎,却都不清楚。到小医院和诊所去检查,医生也说不清楚,完全凭“个人感觉”来治疗。 

  盲区三: 只查鼻窦 忽视相应并发症 

  鼻腔和鼻窦位于颅脑下面,居于咽喉与口腔上方,位于两眼眶之间,它们之间相互为邻,关系密切。鼻腔和鼻窦病变常向附近组织蔓延,因而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鼻中隔偏曲尤为常见。若延及颅脑,严重的甚至癌变,对咽喉与眼眶的渗透,也会引起各种病变,尤其对儿童来说,并发症会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盲区四: 传统鼻窦手术治疗

  国内很多医院治疗鼻窦炎仍采用传统手术,传统手术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手术不精准.鼻窦手术不精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没有精准的找到病灶位置的情况下,手术就无法有效开展;二是传统手术的治疗精度不高,大面积手术即使消除了病灶但同时又伤害了正常组织.患者用这些疗法进行治疗后,极易复发,无法达到根治鼻窦 的目的。

  最佳治疗方法 :

  1.急性鼻窦炎

  (1)全身治疗 采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因多为球菌感染,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为首选药物,药物治疗强调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使用。若头痛或局部疼痛剧烈,可适当用镇静剂或镇痛剂。一般疗法与急性鼻炎相同。中医中药治疗以散风清热、芳香通窍为主,以解毒去瘀为辅。 

  (2)改善鼻窦引流 常用含1%麻黄素的药物滴鼻,收缩鼻腔,改善引流。急性鼻窦炎还可以通过体位改变进而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而减轻头痛。 

  (3)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急性上颌窦炎宜在全身症状消退、局部急性炎症基本控制后施行。冲洗后可注入抗菌溶液,每周1~2次。 

  (4)鼻窦置换疗法 适用于儿童多组鼻窦炎患者。 

  (5)病因治疗 如为牙源性上颌窦炎应同时治疗牙病。 

  (6)黏液促排剂治疗 可以使用黏液促排剂,改善分泌物性状并易于排出。 

  (7)激素治疗 可以应用鼻用局部激素或全身应用激素,改善局部炎症状态,加强引流。 

  (8)手术 急性鼻窦炎在药物控制不满意或出现并发症时可采用鼻内镜手术,通过内镜引导直达病灶,开放鼻窦口,清除病变,改善局部引流,进而恢复鼻窦正常的生理功能。 

  2.慢性鼻窦炎

  (1)抗生素 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虽然不可以清除细菌,但可以减少慢性细菌感染的毒性和减少细胞损害。在激素治疗失败的病例中,选择性的应用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具体起效机制不是很明确,但可能同局部宿主免疫反应的下调以及繁殖细菌的毒性较弱有关 

  (2)血管收缩剂 能收缩鼻腔肿胀的黏膜,以利鼻窦引流。但血管收缩剂不宜长期使用,会有引起继发药物性鼻炎之虞。 

  (3)黏液促排剂 在标准的治疗方法上加入黏液促排剂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可以减少治疗时间。 

  (4)抗组胺药 尽管在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中并没有建议使用抗组胺药,但在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在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中,抗组胺药还是经常被使用,可以明显减轻喷嚏、流涕和鼻塞症状,但对鼻息肉的大小无明显影响。 

  (5)高渗盐水 高渗盐水可以改善鼻黏膜纤毛清除率,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高渗盐水在咳嗽、流涕、鼻后滴漏症状各个评价指标中均有明显效果。 

  (6)中医中药 以芳香通窍、清热解毒、祛湿排脓为原则。 

  (7)理疗 一般用超短波透热疗法,以辅助治疗。 

  (8)鼻窦置换法 适用于多个鼻窦发炎及儿童。 

  (9)手术治疗 

  1)鼻内镜下鼻窦手术 为目前首选方法。在鼻内镜明视下,彻底清除各鼻窦病变,充分开放各鼻窦窦口,改善鼻窦引流,并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是一种尽可能保留功能的微创手术。 

  2)其他手术 上颌窦鼻内开窗术、上颌窦根治术、鼻内筛窦切除术、鼻外筛窦切除术、额窦钻孔术、额窦切开术、蝶窦切开术等。 

  对于一个确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推荐的治疗程序应该是:首先进行药物治疗(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鼻窦CT扫描,如果有影像学改变及手术指征,再行鼻内镜手术。 

  为了不让我们成为之一部分人中的一员,为了让我们远离鼻窦炎。我们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同时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多运动,多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